鲍蕊介绍,陆士嘉班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包括学术导师、学业导师、成长导师、朋辈导师、思政导师在内的专属导师团队,从大二开始,引导学生接受科研熏陶、参与项目研究,将研中学和学中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用一株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使水稻产量增加近20%。由于冷库温度低,为防止冻伤,种子管理员每次出入,都得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防冻手套,才能入库操作。
首先要搞清你的目标物种分布在哪里?这其实与生物多样性评估有很大关系。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硕士毕业后不久,杨湘云获得了去英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然而,在偌大的区域锁定一个物种,无异于大海捞针。在这座暗红色大楼二楼的种子管理实验室,种子采集员张挺打开一层层报纸,五天前云南蒙自之行的最新收获一一呈现。在种质库内,通过低温干燥法就能有效保存大部分植物物种的种子,使其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仍能正常发芽、生长。
两个月后,借国庆假期兴冲冲再去采集种子时,却傻眼了:风的袭扰,洪水的冲刷,马先蒿似乎从未在这里存在过。这里温度常年保持在零下20摄氏度。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他又开展了引种复壮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并在1994至1995年对养殖群体进行了种质资源更新,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
▲1985年张福绥(左一)赴美国考察。1999年11月20日,张福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为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尽管少年时代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勤奋好学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业,硬是艰难地读完了中学。
海洋所研究员张国范1989年从大连水产学院考取张福绥的博士生,从事贝类养殖研究。1949年9月,张福绥考取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养殖专业。
为了照顾好这26只扇贝,张福绥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吃在研究室,住在研究室,没日没夜,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在翻阅大量资料后,他在系统研究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比较分析,进一步推论海湾扇贝引进我国并实现产业化是可能的。张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优点,是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也无形中鞭策着我们,努力为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此外,在张玺教授指导下,作为核心研究人员之一,张福绥进行了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底栖软体动物为材料,将我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了亚区级区划。自此,张福绥正式与贝结缘,开启了海洋科学的研究历程。1982年12月16日,张福绥带着128只扇贝从美国出发。记得我刚来海洋所的时候,张先生让我先蹲一个月的图书馆,起初我并不理解,但一个月下来,我对我国贝类养殖产业现状了如指掌,为后来选择研究课题打下坚实基础。
当时的26只亲贝,真的比生命还宝贵。在做人上,他宽厚待人,和蔼可亲。
其后,张福绥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和底栖贝类的种类及分布,极大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讲求大局,淡泊名利,为人忠厚。
根据海洋贝类区系的性质及海洋地理生态学规律,张福绥还先后3次将墨西哥湾扇贝引进至我国南海与东海,形成了稳定的产业规模。他搞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总是想把自己的研究跟国民经济、跟我们的水产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扇贝从稀有的海中八珍走上寻常百姓餐桌,张福绥功不可没。通过试验研究,张福绥于1972至1973年成功创建了废旧草绠采苗法和贻贝自然采苗场建立技术,解决了苗源供应问题。在分类学部分, 张福绥鉴定报告了海洋浮游软体动物61种,其中含1新属、4新种,并修订了海若螺科的分类系统,组建1新亚科。为了鼓励青年人才致力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张福绥捐出了所获陈嘉庚科学奖的全部奖金,在海洋所设立了培养研究生奖学金及中国贝类学会优秀论文奖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该成果自推广以来,海湾扇贝累计产量超过数千万吨,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上千亿元。看到群众得到实惠,张福绥特别开心,他说:作为科研人员来讲,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工作做好,这是最主要的。
在调查研究黄海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张福绥创建了贻贝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推动了山东贻贝养殖产业化。在这里,他进行了系统的海洋科学专业学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家被这远道而来的26只宝贝折腾得精疲力尽,一双双疲惫的眼睛,紧张地关注着小扇贝的诞生。他为人师表,呕心沥血,桃李满园。
时任副所长的张玺先生招收了张福绥、庄启谦、董正之3位海洋生物学贝类分类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海洋所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实行研究生制度、培养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张福绥成为海洋所首批招生的三个研究生之一。斯人已去,福味永存。出发前先以浸透海水的纸包好这批扇贝,盛于密闭的泡沫塑料盒内,再放进降温袋。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21-04-22 第8版 印刻)。
至翌年1月26日排卵时,128只扇贝仅剩26只,成活率为20.3%。桃李芬芳 教泽绵长 张福绥,这位勇立潮头、造福百姓的老人,60多年如一日,始终奋斗在海洋一线。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农民的儿子,靠人民助学金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研究生,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牢牢锁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和沿海渔民、农民的脱贫致富上。
1934年春,6岁的张福绥进入村立小学读书,这也是当时一般农村家庭孩童最好的选择。他将黄海与渤海划入它北邻的北太平洋温带区的远东亚区,由此将我国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由记录、比较水平提高到区划动物地理学水平,为以后的贻贝苗种繁育和扇贝引种奠定了科学基础。
主持了著名文蛤产区辽宁省辽河口文蛤资源调查,为其资源保护与活文蛤出口奠定了基础。另外,他为人特别谦和,对老一辈科学家很尊敬,跟同代人关系融洽,对下一代人非常关心,总是想方设法使年轻人能全面发展起来。1956年9月,张福绥通过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成功考取了海洋所研究生,师从著名贝类学家张玺先生,研习贝类分类学。作为海湾扇贝引种者,看到今天的成绩是非常高兴的,也感觉当时的决定是对的。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1956年,海洋所率先开启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序幕。因此,他毅然转向实验生态学与贝类养殖学有关项目研究,先后领导了山东蛤仔资源调查与滩涂养殖研究以及文蛤蓄养研究。
张福绥不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学术思想精辟深邃、治学严谨,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倡导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并重。每天的日程表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多重重担压在肩上,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心血。
张先生还经常和我谈心,告诫做科研的不要为外界纷繁事务所扰,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人交往合作不要过多计较得失等等,这些都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张福绥团队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整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为大规模发展海湾扇贝养殖业解决了苗种供应问题。